老媽自年輕時就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擁有一家自己的店。

以她每天不猛灌一杯500CC咖啡就會渾身不對勁的狀況推論,她應當是希望有一家人文薈萃,如同古早前,他們那一代騷人墨客常去的明星咖啡廳般,讓知識份子在其間能夠如魚得水;促進思想交流、豐富心靈活動的一家讓尋常人等就算不是文化人也想去沾沾氣息的誠品式咖啡廳。

而她也真的一償夙願,在一個不太好的點開了一家不太有人去的咖啡廳,大概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家咖啡廳叫做「21碼頭」,這名字沒什麼了不起的深刻含意,只不過當初頂下這店時就叫這名字,也懶得改就沿用下去了。

我對「21碼頭」已經沒什麼記憶,腦海裡唯一烙印著揮之不去的,就是它極端炫麗的霓虹燈招牌。

現在想想實在不太像咖啡廳,不論名字或裝潢,我覺得都是道地的PUB,而原本老媽也寄望「21碼頭」能再現「明星」盛況,我想她是不會放過叫自己認識的各大小牌作家都來捧個人場,只可惜……我想文人從商多少還是水土不服吧?

可能就像某位李院長從政,又像喬登打棒球,站不對位置就作什麼都不順,「21碼頭」只撐了一個月就因經營不善倒閉,甚至還等不到文藝界各名人的蒞臨,真是有夠短命的………

對於咖啡廳的美麗夢想,老媽倒是沒有因此幻滅,只不過夢想之美或許就在於它無法實現,所以你愛想多美就可以想多美,反正作白日夢也不犯法。

這之後老媽幾乎都在專心作編劇,為了養家活口,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文學方面的創作就比較有一搭沒一搭了,以她純文學的路線,要到能靠版稅過活的境界實屬不易,就像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的作品在台灣竟然乏人問津終至絕版一樣。

我覺得十分可惜的是,現在教育水準普遍提高,有道是一塊招牌掉下來會砸到三個大學生,但是普遍的人文素養似乎並沒有因此提升多少。

前陣子和朋友聊天,時常到大專院校演講的他說道,當今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是「如何快速成功」,而他接著問到對方成功的定義時,卻得到「要有花不完的錢」的答案,讓他實在既難過又憂心,這種價值觀到底是誰帶給他們的?

確實台灣的經濟奇蹟,不能不歸功於人們對成功的強烈渴望,而在激烈競爭下也造就高品質的產業基準,「輸人不輸陣」成為許多人的中心德目,父母更是紛紛以讓孩子留學海外為終極目標,金字塔頂層的入駐標準越來越高,讓大家神經越繃越緊,每一步都希望能踏的正確,但所謂的「正確」,又該如何衡量呢?

做人實際點不是不好,也許當初老媽開咖啡廳,也是很實際的認為自己此後就名正言順的有喝不完的咖啡吧?

而來咖啡廳的人,除了享受一杯香醇濃郁的咖啡,也是來享受一個下午的愜意,得到一份懶洋洋的放鬆氛圍;在都市中衝鋒陷陣的現代人能夠有個不談公事、拋開嚴肅正經的地方,好讓自己能沈澱一下再出發,我覺得才是再實際不過呢!

在台灣的我們,總會嚮往著法國巴黎的左岸風光,不知道法國人會不會也嚮往著中國人品茗的閒淡幽情?

其實不管是茶或咖啡,只求偷得浮生半日閒,尋得那種既入世又脫俗的感覺,才是泡咖啡廳的最大意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eam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